一、地质灾害现状
据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统计,本市已查出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92处——其中较大--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60处,受威胁人口67861人、财产8.41亿元。近四十年来全市发生地质灾害565处(含隐患点),其中地面塌陷112处,滑坡391处,泥石流25处,崩塌29处,地裂缝8处。地质灾害造成109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
(一)地面塌陷
本市地面塌陷以采矿引发的占绝大多数,常成片成区分布。
本市已查明的地面塌陷有112处,占娄底市地质灾害总数的19.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15985.2万元,占总额的45.4%,是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有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两种类型。
1、岩溶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的引发因素以矿井排水为主,常发生在以岩溶水为矿坑水补给来源的矿区周围。全市岩溶塌陷区总面积85km2。主要分布于娄星区恩口煤矿区、涟源市斗笠山和桥头河煤矿区,这三个矿区1961~1997年因矿井排水共引发塌洞12777个。
2、采空塌陷
采空塌陷是因地下矿层被采空而引发,冷水江市和涟源市分布较多。据统计,全市采矿塌陷区总面积53.9km2,占娄底市总面积0.66%。
(二)滑坡
滑坡是娄底市发生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地质灾害,遍及各县(市、区)。引发因素以降水为主,自然滑坡占89%,其次是采矿、建筑工程切坡等。在物质类型上,以小型土层滑坡为主。
全市已查明滑坡地质灾害391起,其中328个点仍有地质灾害隐患。直接经济损失10835.6万元,占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额30.8%。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娄底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具有暴发突然、过程短暂、来势凶猛、危害严重的特点,其发育程度严格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气候条件的控制。
本市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新化县西部、涟源市南部、双峰县东部山区。
据近四十年发生的25起泥石流灾害统计,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额的21.9%,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67%。
(四)崩塌
崩塌主要分布于涟源市及新化县、冷水江市、双峰县的丘陵山区。物质类型以岩质边坡崩塌为主。引发因素以降雨等自然因素为主,次为露天采矿、取土、道路建设、建房切坡等工程活动。本市已查明的29处崩塌中自然崩塌25处,工程活动引发的4处,已造成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70.9万元。
(五)地裂缝
娄底市地裂缝地质灾害较发育,各县、市、区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矿山采空区。引发因素以地下采矿为主,个别为自然地质因素所引发。
全市已查明8处地裂缝,直接经济损失321.0万元,占地质灾害损失总额的0.9%。其中发生在资江煤矿采空区的冷水江浪石滩地裂缝,规模为巨型,有可能对冷水江市城区(县级城市)安全构成威胁,是一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正在监测中。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受到地质条件、气候变化、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和活动方式变化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
娄底市是湖南省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主要产地。随着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矿产品产量增加导致矿业工程活动增强的可能性大。预测规划期内娄底市采矿地面塌陷等人为地质灾害发育可能加剧,灾害损失呈增长态势。
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也呈加剧趋势。
据预测,娄底市有冷水江市锡矿山宝大兴采空区地面塌陷区等地质灾害潜在危害严重地段8个,潜在危害严重地段总面积2890km2,占全市土地面积36%。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继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
2、建立强有力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
3、有得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和应急抢险队伍,快速反应,科学防灾。
4、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行为受到严格防范。
5、因灾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幅度降低,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近期目标(2006-2010年)
1、基本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设立专项治理资金。将责任落实到人,依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2、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和专业监测预报体系。完善市、县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立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筹措机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我市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处置能力。
3、进行涟源市斗笠山镇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
4、国土资源与气象部门完善本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5、初步建成本市地质灾害数据库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监测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和发布的现代化。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专业监测点。通过实时网络视频监测,实现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在线监测。运用新技术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成功率。
6、完成娄星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7、完成市境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沿线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8、完成全市大、中、小学校1:1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9、完成湄江地质公园、波月洞风景区1:5万地质灾害与区划。
10、完成新化县水车镇7~11组泥石流治理等6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11、完成冷水江市金竹山乡东风村地面塌陷危害区等1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程。
(三)远期目标(2011—2020年)
1、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形成长效机制。
2、巩固完善市、县二级地质灾害应急预警指挥体系,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使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能得到及时应急处理。
3、继续做好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和研究工作。包括:(1)完成冷水江市城区、娄底市经济开发区和娄星区城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新化炉观至上团县级公路沿线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3)紫鹃界秦人梯田旅游区等7个风景旅游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4)车田江水库等7个大中型水库库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5)金竹山煤矿区等6个重要矿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6)娄底市膨胀性岩土成因、工程特性与分布规律研究。
4、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网络,继续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市、县两级政府提供监测预报信息。大幅度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
5、完成受重大地质灾害威胁的集中居民点搬迁避让工程,使威胁集中居民点、铁路和重要交通干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对已查明的涟源市伏口镇半山村振石组滑坡等7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治理,对已查明的新化县石冲口镇潘家湾村滑坡等4处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居民区进行搬迁避让。
四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代号:Ⅰ)、中易发区(Ⅱ)、低易发区(Ⅲ)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根据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形成机制以及发展趋势,结合大气降水、人为活动强度等动力条件,采用定性和半定量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划分。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主要考虑区域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降水及人为活动强度等因素。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划分主要考虑碳酸盐岩类型、分布范围及埋藏状况、岩溶发育程度、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矿山开采现状、今后开采规划和人为活动强度等因素。
全市划分高易发区8个——其中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高易发区4个,以地面塌陷为主的高易发区4个;划分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2个。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全市划出5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一)新化县西部水车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A1)
该区位于新化县西部水车镇以西,南面与隆回县搭界,包括水车镇、奉家镇部分境域,面积219km2。该区为志留纪花岗岩及元古代板岩侵蚀构造山区地貌,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峻。该区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500mm,是本市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浅表残坡积层发育,局部地段砂土、碎石土较松散,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滑坡、泥石流。
区内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造成50人死亡,伤1人,损毁房屋254间,损毁农田305亩,影响公路3km,直接经济损失523万元。目前受威胁人口1720人,房屋1834间,资产1321.3万元。水车至奉家公路、紫鹃界秦人梯田风景旅游区、部分村庄、学校等建筑设施和人员安全直接受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胁。
滑坡、泥石流是重点防治灾种。
(二)新化琅塘——冷水江——涟源伏口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A2)
该区大致呈U字型展布。中西部沿沪昆铁路,西起新化琅塘镇、经孟公镇、西河镇、新化县城到冷水江市;往东北至冷江渣渡镇、涟源安平镇、伏口镇,面积1736km2。
该区为构造剥蚀、岩溶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较缓。区内为晚古生代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地层分布区,层状碳酸盐岩、碎屑岩互层组合,岩层褶皱密集,裂隙发育。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1500mm。区内采矿历史悠久,遗存大量老窑采空区。区内道路交通、房屋建筑等工程设施密集。
内区已查明地质灾害202处,造成45人死亡,损毁房屋3334间,损毁农田2146亩,直接经济损失11117.5万元。已查明的地质灾害点中仍有168处存在灾害隐患,其中采矿地面塌陷隐患56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28149人、房屋20262间、资产34961.1万元。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主要有:娄怀和二广高速公路娄底段、沪昆铁路、G207国道、S225、S217、S312省道及县道和乡村公路,锡矿山街道办事处、冷水江市城区等城镇和农村居民集中点,车田江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以及工厂、学校等。
该区是娄底市主要煤炭、锑矿开采区。即将动工的娄怀高速在区内有80km,二广高速16km。
区内采矿地面塌陷、小型土层滑坡高易发,是重点防治灾种。
(三)娄星区杉山——涟源市斗笠山——双峰三塘铺采矿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A3)
该区大致呈南北向展布,北起娄星区杉山镇,南至双峰县三塘铺镇;西起涟源市斗笠山镇,东至娄底市区,面积1104km2。
该区为构造剥蚀、岩溶丘陵地貌,地形较缓。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mm。为晚古生代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及中生代三叠系地层分布区,岩层褶皱密集,裂隙发育。茅口组、壶天群灰岩、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强烈。区内采矿历史悠久,是本市主要煤矿、锑矿、石膏矿等矿山分布区之一。
区内已查明地质灾害点94处,共造成3人死亡,损毁房屋7148间,损毁农田8492.2亩,直接经济损失14455.1万元。已查明的地质灾害点中仍有82处存在灾害隐患,受威胁人口24140人、房屋22953间、威胁资产31895.6万元。地质灾害危害和威胁的主要对象是:沪昆、洛湛铁路,上瑞高速公路及省道、县乡公路,水库、水渠;斗笠山镇、洪山殿镇受采矿塌陷威胁较严重,娄底市城区安全受岩溶地面塌陷威胁。
区内拟建的娄怀高速东起茶园,往西经水洞底、枫坪通过本区。娄底市城区将主要向南、北二个方向扩展。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区内采矿地面塌陷、小型滑坡高易发,是重点防治灾种。
(四)涟源市南部龙山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A4)
该区包括涟源市白马、杨市、茅塘镇和龙山林场及双峰县的小块区域,面积211km2。
该区龙山林场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群山起伏,山势雄伟陡峻。龙山山麓的白马、杨市、茅塘一带为山前丘陵。区内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500mm。
该区山区分布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浅变质层状碎屑岩、硅质岩;丘陵区分布晚古生代泥盆系层状碎屑岩、碳酸盐岩。岩层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密集,裂隙十分发育。浅表风化带、残坡积层发育。局部碎石土、强风化岩较松散,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浅层滑坡、泥石流。
区内已查明地质灾害点27处,因灾死亡2人,损毁房屋462间,损毁农田644亩。已查明的地质灾害点中仍有25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受威胁人口1432人、房屋1435间,威胁资产2631万元。地质灾害危害和威胁对象主要为基本农田和其它耕地,民宅,人员安全,乡村道路,堵塞河道,对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白马水库亦有危害。
暴雨型泥石流、滑坡是区内重点防治灾种。
(五)双峰县梓门桥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A5)
该区包括双峰县梓门桥镇、沙塘乡部分境域、双峰县城。面积146km2。
该区为构造剥蚀岩溶丘陵地貌,地形较缓。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300mm,降水量相对较少。该区分布着晚古生代泥盆系、石炭系层状碳酸盐岩、碎屑岩及晚元古代板岩。岩层褶皱密集,裂隙发育。区内人口密度大,地面建筑、工程设施密布。
区内已查明地质灾害点8处,因灾毁房199间,损毁农田110亩,直接经济损失232.5万元。已查明地质灾害点中,有6处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受威胁人口342人,威胁资产2478万元。地质灾害危害和威胁的对象主要是基本农田、民宅及人员安全,以及G320国道和县乡公路、水渠。
区内有数家煤矿和石膏矿在开采。采矿地面塌陷和暴雨型滑坡泥石流是重点防治灾种。双峰县城要注意防范抽排岩溶水引发的岩溶地面塌陷。